那些认为马超能力有限或能力差的,大多是不了解马超的战绩,或者没搞清楚对手的不同对结果影响之大。其实马超的战绩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以至于有“三国英雄数马超”或“五虎上将数马超”的说法。
1、破斩郭援。
初平三年,马超随父东征董卓,率铁骑一夜奔袭八百里,直逼长安城下。后因董卓遣吕布出战,马超才首尝败绩。之后其父马腾便在曹操帐下,马超则在西凉。建安十六年,马超起兵抗曹,马腾为曹操所害。马超报家仇,领西凉军讨伐曹。
“腾遣子超将精骑万人,讨高干、郭援于平阳,破斩援首”。此为书中记载的马超首战,战斗中马超表现英勇,中箭后仍能继续战斗。大胜并斩敌方主将。(有埋汰马超者非要分辨说定计的是钟繇,斩将的是庞德。好像没马超什么事。我想说的是,反战斗,料敌于先很重要,但最重要的在于临机制敌。)
马超一生中最显著的战绩有四件:一件是潼关战败曹操,迫使曹操“割须断袍”;二是大战曹魏大将“虎侯”许褚;三是葭荫关大战张翼德;四是归降刘备平定西川。刘备进位汉中王,与关羽、张飞、赵云、黄忠同封为“五虎大将”。
2、击败钟繇、夏侯渊等,攻克长安、潼关。
我承认书中没有什么地方明确写到马超攻下长安和潼关等描写。但这不等于没有,马超的历史功绩,而且以记载来判断,可以百分百地肯定是事实。
B、以曹营诸人的表现判断。“议者多言,关西兵强悍,非精选前锋,莫能当之”,若没有交锋,这里的“议者”怎么会知道关西兵的厉害?又怎么会那么肯定不是精选的前锋就对付不了呢。答案只有一个,双方交过手,并且吃了亏。
C、以马超传中语句判断。“进军至潼关”,不像是在魏书中写的直接“据潼关”。说明是打过去的。
D、以魏书武帝纪描写分析。“张鲁据汉中,三月,遣锺繇讨之。公使渊等出河东与繇会。 是时关中诸将疑繇欲自袭,马超遂与韩遂、杨秋、李堪、成宜等叛。遣曹仁讨之。超等屯潼关,”这里前面提到了的钟繇、夏侯渊等的确是在采取军事行动。而到……等叛之后,全然不见了踪影,反而是曹仁出面了。那钟繇还有夏侯渊等到哪里去了?……分析一下:这里的“叛”字包含了很多内容。这些内容势必为打败钟繇,赶跑夏侯渊,攻下长安,打到潼关这么个过程。在为曹操歌功颂德的武帝纪中,将其简单地以一个“叛”字一笔扫过。
3、“渭水六战”。
A、公将过河,前队适渡,超等奄至,公犹坐胡床不起。张郃等见事急,共引公入船。河水急,比渡,流四五里,超等骑追射之,矢下如雨。诸将见军败,不知公所在,皆惶惧,至见,乃悲喜,或流涕。——这就是著名的“躲船避箭于渭水”,是曹操少有的败绩之一,差点丢了小命。马超之所为。
B、时公军每渡渭,辄为超骑所冲突,营不得立,地又多沙,不可筑垒——多次渡渭立营,均为马超冲突,没能立起营栈,又不能筑垒。马超之所为。
C、其它的不论是胜绩还是败绩中,均未明确提到“超”的字样,故不在此处列出。如“贼夜攻营,伏兵击破之”这里的“贼”不一定是马超,很可能是十部中的其它人。
4、兵败渭南。
本来败北了的事没什么好说的,但我对武帝纪中的描述始终很纠结:“公乃与克日会战,先以轻兵挑之,战良久,乃纵虎丅骑夹击,大破之,斩成宜、李堪等。”如按这种断句,按某人翻译,意为曹操先用一点很少的兵力挑战,和关西联军交战了很久……天哪!既然很少的兵力都可以与关西联军交战很久,那曹操何必亲自率大军前来?这还是“非精选前锋,莫能当之”的关西兵吗?如何解释?如何解释?答案看来也只有一个——“使动用法”。先以轻兵挑之(战),良久,乃纵虎丅骑夹击……这样才能映衬前后文的逻辑关系“更相猜疑,军以大败”。也就是说,曹操先用少量的兵挑拨关西联军,使他们相互攻战,打了很久以后,曹操再派精锐虎丅骑上去夹攻。这样,强悍的关西军才有可能一战而败。
这应该才是渭南之战的真相。本来就相有矛盾且不相统属的关西联军因疑生变,自相残杀。曹操捡了大便宜。但此战之后,曹操对马超还是非常忌惮。以致于杨阜说曹公曰:超有信布勇,甚得羌胡心,西州畏之,若不为严备,则陇上均非国家所有也。曹公许之。曹操很认可杨阜对马超那么高的评价的。
5、围克冀城
第一、分析马超此人的实力与战绩。在《三国演义》之中,马超的武艺可以说是非常的高超了。也正是如此,当时的民间才会有"一吕二马"的说法,其中的"吕"自然指的是三国的顶级武将——吕布,但马超能够力排三国。
“据冀城,有其众”。这是马超亲率数千羌胡步骑,围攻八个月得到的结果。需要强调的是,冀城是当时凉州的治所所在地,是州府。战备完整,易守难攻是肯定的。马超手下只有数千人,他是通过联合张鲁,张鲁派兵助战,才拿下的。
历史上的马超威望极高,所以在他死后才会被追封为威候,马超在蜀国的建立上有很多重要功绩,比如在降服刘璋上他就立下了首功,我们都知道在《三国演义》中马超位列五虎将第四,但历史上并不是这样的,真正的历史记载中。
6、逆袭夏侯渊
就在马超新有冀城之时,夏侯渊赶来救冀城。马超倒跑了二百里路,逆击夏侯渊,打败了手下督率着张郃、徐晃、朱灵等牛人的夏侯渊。这是书中明文记载的唯一一次马超和夏侯渊之间的正面交锋。以夏侯渊的败北告终。请那些无聊的人看看清楚,只有马超打败夏侯渊的记载,从来没有夏侯渊打败马超的记载。以后请不要再胡说八道了。
7、败依张鲁。
由于马超无识人之明,被杨阜等人以阴谋得逞。马超丧妻子,屠历城,进退无据,南依张鲁。而后多次求张鲁借兵北取凉州,张鲁无奈下借了点兵给马超,但马超无利而返。这里需要提的是,马超重新围冀城后,夏侯渊有一个亮点:当机立断,没有通报曹操就出兵救援。(当然这个做法也只有夏侯渊才能做了,他是曹操的兄弟嘛),夏侯渊这次派张郃为前锋,自己督粮草在后(也许是被马超打怕了,不敢在前面了)。马超在不利的情况下,虚晃一枪,走了。“郃至渭水上,超将氐羌数千逆郃。未战,超走,郃进军收超器械”也许是马超不想打这种捞不到好处的仗,张郃只有收缴一些马超的攻城器械。我们没能看到马超和张郃(哪怕是兵力不对等)的交锋。如果觉得还没有说服力,我们可以看看马超复败于陇上之后。“太祖封讨超之功,侯者十一人”这个待遇。这足以说明曹操对马超的能力的认识,绝不会是如“宜种田”先生颠倒黑白所说的那样“乌合之众”的。
8、迫降成都。
马超只身归刘备,刘备以兵资之。超到未一旬而成都溃。这就是马超传中所写的“先主遣人迎超,超将兵径到城下。城中震怖,璋即稽首”。虽然未发生战斗,但是孙子兵法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并且,取成都对于蜀汉政权的建立是有着重大意义的。仅以此功,刘备拜马超为平西将军。
9、进督临沮
马超勇猛善战,曾大败曹操,被曹操部下杨阜说其有如韩信、英布一般勇猛。甚得羌人、氐人之心。可是,马超的一生,家庭缘极薄。马氏一族先在邺惨遭灭门夷族;马超败走凉州,曹操又“诏收灭超家属”;据《典略》记载,后来张。
马超归降刘备后,出场就很少了。有人说这是马超不得重用等等。我想可能有这种原因,但主体原因不是那样的。刘备没必要不用马超,而重点还是时机不对。
从马超归刘备到马超卒这段时间内,蜀汉发生的规模一点的军事只有汉中之战和彝陵之战。彝陵之战马超没机会参与,而汉中之战马超是有参与的。虽然在马超的本传中未提及。
A、杨阜传:“会刘备遣张飞、马超等从沮道趣下辩......及刘备取汉中以逼下辩。
B、武帝纪:冬十月,张飞、马超、吴兰等屯下辩,遣曹洪拒之。 建安二十三年,曹洪破吴兰,三月,张飞、马超走汉中。
C、马超传:督临沮
胜胜负负,马超的主要军事行动就在阳平关附近的地方。最终进督临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