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河南偃师北邙首阳山的高原陵,就是司马懿陵墓。公元251年,司马懿葬于首阳山,他的陵墓后称“高原陵”。
司马懿墓发掘全程,史书记载:晋宣帝司马懿预作终制,在首阳山为土葬,不坟不树。由此可见,司马懿在他生前就在首阳山预造寿陵,选好陵址,组织建造,并规定不封墓冢,不建陵寝,地表不留任何痕迹。
司马懿长期执掌曹魏大权,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魏齐王嘉平三年,司马懿病逝。
他的墓地很不显眼,多年后与平地无异,就连盗墓贼都找不到,可以说蒙骗了世人上千年之久。据专家考证,司马懿的墓地可能就在偃师市南蔡庄附近,但具体位置并未确定,或许只有等以后发掘出来,才能彻底揭开真相。
公元251年,司马懿葬于首阳山,他的陵墓后称“高原陵”。
其子司马昭称王后,追尊为晋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高祖宣皇帝,故也称晋高祖、晋宣帝。据《晋书·宣帝本纪》载:“先是,预作终制,于首阳山为土藏……”
首阳山是邙山的一座山峰,位于西晋国都洛阳城东北约十几公里,今属偃师市。这里为北高南低的台地,唯有这块南北开阔、东西平坦的土地上,现存有三个小冢,且相距很近,此外别无他冢。
至于司马懿的高原陵有没有被盗挖,具体葬在什么位置,迄今还是一个谜。至于网络上传言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老农在首阳山种地干活的时候一锄头锄出了司马懿的陵墓,这基本就是一个不靠谱的言论。所以据此有人认为司马懿的。
据考古发掘,曾在首阳山南面的南蔡庄附近,出土了荀岳墓志,称荀岳葬于晋文帝司马昭陵道之右。晋武帝司马炎的妃子左棻墓志,也在这一带出土,称左棻葬于“陵西檄道内”。由此可知,西晋邙山皇陵,包括司马懿墓——高原陵,就在今日的偃师市南蔡庄一带。
邙山晋帝陵,是指埋葬在邙山的西晋皇帝之陵墓。葬于北邙山的西晋皇帝分别是武帝司马炎(峻阳陵)、惠帝司马衷(太阳陵),还有追封的宣帝司马懿(高原陵)、景帝司马师(峻平陵)、文帝司马昭(崇阳陵)。这些陵墓离都城都很近。
邙山晋帝陵,是指埋葬在邙山的西晋皇帝之陵墓。葬于北邙山的西晋皇帝分别是武帝司马炎(峻阳陵)、惠帝司马衷(太阳陵),还有追封的宣帝司马懿(高原陵)、景帝司马师(峻平陵)、文帝司马昭(崇阳陵)。邙山陵墓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陵墓离都城都很近,其中峻阳陵离洛阳仅20多里。而“近国都”是西晋皇陵的显著特点,并为后来的东晋所承袭。
[82] 当年九月庚申,司马懿被葬于河阴首阳山,谥文贞,追封相国、郡公,司马孚秉承他的遗愿,辞让郡公和殊礼,遗命简葬,作顾命三篇,敛以时服,不树不坟,不设明器。谥号后改为文宣。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
峻阳陵
公元251年,司马懿葬于首阳山,他的陵墓后称“高原陵”
“陵”原为大土山之意。其实在周朝以前,君王的坟墓都称“墓”。
中国帝王的坟墓开始称为“陵”,首先出现于赵、楚、秦等国。为表现最高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坟墓不仅占地广阔,封土之高如同山陵,因此帝王的坟墓就称为“陵”。
嘉平三年(251年)六月,司马懿病,夜间常梦见贾逵、王凌为崇。八月,司马懿去世,享年七十二岁。当年九月,司马懿被葬于河阴,谥文贞,后改为文宣。晋武帝受魏禅,给司马懿上尊号为宣皇帝,称其陵墓为高原,庙号高祖。
依规定皇帝的墓可建九丈高。至于老百姓的坟墓,不但要称为“坟”,还受限在三尺以下,否则就是违法,要接受处罚的。其他大臣们的坟墓也有规格限制,不能随便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