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电影《姜子牙》自国庆上映以来,姜子牙到底是人还是神,打破了动画电影首日票房纪录、单日记录、2020年单片单日票房纪录。姜子牙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个人物,他早年穷困潦倒,经历坎坷,在遇到周文王之后,尽心辅佐文王和武王,成为帝师良将,灭商兴周之后分封到富庶的齐国。文献中利用三言两语就结束了对姜子牙的介绍,正因为如此,才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空间去构建这样一个传奇的人物。
两个名字
历史上的姜子牙凭借自身的文韬武略帮助周文王、周武王兴周灭商,被封往齐地之后,实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之策,赢得了世人无限景仰,孟子称赞姜子牙为“天下之大老。”
姜子牙在历史上的名号十分复杂,在不同的文献、作品当中的指称千差万别,大致有姜太公、姜尚、吕尚、太公望、太公尚、齐太公等十多个称呼。这与古代的姓、氏有别有很大关系。
很多人认为姜子牙不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主要是因为他总是出现在神话故事中。历史上的姜子牙生活在商末周初,他的本名也不是姜子牙而是叫做姜尚,姜尚也叫做吕尚,这主要是因为他的祖先有很大的功劳,所以说后代子孙有两个姓。
在先秦时期,姓与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刘恕在《通鉴外纪》中提到:“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姓”时说:“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由此我们可知姓最早起源于母系氏族部落称号或者部落首领的名字。使用姓主要为了区别婚姻、世系、种族。而氏是古代贵族的宗族称号,属于姓的分支,并且也彰显一个人身分贵贱。因此,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和氏,而普通人大部分只有姓而无氏,甚至有些既无姓也无氏。
氏是从姓中衍生出来,氏的主要获取方式是通过封地方式获得。前文提到伯益(夷)被赐姜姓,封地为有吕,因而他们以有吕为氏,这就是典型的以“封邑为氏”的表现。而在先秦时期,姓与氏是严格区分,《通志·氏族略》中就记载:“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称姓。”这里的妊人,是女人的意思,当时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其目的是要标榜男子的尊贵,所以在先秦姜太公的记载中只能见到吕太公、吕望、吕尚等等,而不见姜子牙、姜太公、姜望的称号。
神秘传说
史籍上并没有姜子牙父母以及他本人出生的记载,所以现在有关姜子牙的身世记载,多是杜撰。比如有个说法称姜子牙的母亲叫姜华,姜华的父母去世后埋在大象岗。姜华去祭拜父母的时候,踩到一个巨大的脚印,还吞下一道八面怪光,继而姜华就怀孕了。这时有个声音告诉她,这个巨大的脚印是伏羲的,肚子里的孩子是八卦之子,所以姜华给孩子取的名字里带上“子”,又因为伏羲的脚印是在大象岗遇到的,象牙是很贵重的东西,所以名字带“牙”,最后孩子跟姜华本人同姓,所以就称姜子牙。这个传说里面姜子牙的出生与姜媛踩巨人迹生下后稷如出一辙,恐怕这只是后人套用的结果。
文字记录周文王与姜子牙的相遇是命中注定的,二人相遇后的传说更加充满宿命论的色调。姜子牙不骑马也不坐车,就是要周文王背着他,周文王爱惜人才只得亲自背他,累到实在走不动才放下来,姜子牙对文王说,你背我走了二百九十四步,我保你江山二百九十四年。还有一种说法称,文王用木轮车拉姜子牙走,结果拉车的绳子断了,姜子牙就对文王说,你拉我走了八百零八步,我保你周朝八百零八年。两种说法有一定差距,但都预测到周取代商的必然,并且二百九十四恰好是西周存在时间,八百零八是一直延续到东周灭亡。很明显,这样的传说也是后人附会的结果。
形象变迁
最早记载姜子牙见于《诗经》,此外在《战国策》、《左传》、《史记》当中也有零散纪录,当时的姜太公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有功于西周的果敢之人,并且在那个血缘宗法严格的时期,作为一个异姓臣子,他并不处于独尊地位,在这个时候他还没有被神化。到了西汉末年以至东汉时期,谶纬学说流行,许多历史人物与历史事实都被人为神化。魏晋到隋唐时期,姜子牙的形象达到巅峰时刻,有关他的奇异故事更是层出不穷。而宋代以后,姜太公的政治地位大大下降,到明代,其“战神”地位还被关羽取而代之,但有关他的传说与作品渐成民俗,在民间广受流传。
由于年代久远,再加上材料简略,这给了人们很大的想象空间,也使得姜子牙的形象在民间不断被加工改造,人们把现实中难以实现的诉求通过艺术的形式加在姜子牙身上,或调侃,或神化,使其形象与历史原型相差甚远,此时的姜太公有了不一样的出生,接受非凡的磨练,最终也成就了非凡的人生。
姜子牙是真实存在的人物。姜太公是一位满腹韬略的贤臣和非凡的政治、军事家,一直受历代统治者崇尚,这在《诗经》等唐朝以前的许多史料及文学作品中颂文颇多。民间传说:姜子牙是元始天尊的小徒弟,奉师命辅佐周文王、武王讨伐。
我们目前对姜子牙的认识大多来自成书于明代的《封神演义》,该书属于神魔,其中对姜子牙的形象叙述多是虚构,相较于前人作品,此时姜子牙的性格也出现了许多转变。此时的他仍然握有封神大权,但他由神坛走下来,更多表现一种世俗化倾向,与常人一样,他既善良也存有私心,遇到困难也会发牢骚,遇到危险也会狼狈逃跑。其次,《封神演义》与其他作品不同的是,更加突出姜子牙的文智而掩盖其勇武,明代朱元璋下令用关羽替代姜子牙的战神的位置,因此同时期的作品顺应这种政治潮流不足为奇。
历史上真的存在姜子牙这个人吗?答案是肯定的,根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这一记载充分证明了姜子牙的存在,史书记载,姜子牙,河内郡汲县人,生于约。
民间信仰
历史上不但确有姜子牙其人,而且他还是一位商未周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曾被两代帝王(周文王、武王)奉为帝师。他是周朝的开国元勋,齐国的建立者,是功标青史之历史巨人。一、生平简介 姜子牙,姓姜名尚,字望、子。
姜子牙的形象在慢慢演变中变得家喻户晓,后来更成为人们驱邪求平安的保护神,对姜太公的信仰也影响了民间习俗发展。
相传姜子牙的好朋友想盖个新房子,但是一直都失败,原来是附近的鬼神都来争地盘,要么把墙弄倒,要么弄断房梁,姜子牙就在房屋上梁时说:“四方鬼神,洗耳听着,太公在此,各归其所。”那些鬼神惧怕姜子牙的打神鞭纷纷逃跑,房子也就顺利盖好了。后来人们要建新房子都会请出姜子牙来镇宅保平安。这个习俗至今还在流传,有些地方是张贴“姜太公在此,上梁大吉”,有些张贴“姜太公在此,诸神回避”,他们都是承认姜子牙信仰中的镇邪保平安的功效。
姜子牙不仅在《封神演义》中占据主要角色,他在历史上也是真实存在的,并且辅佐西周父子两代君王完成了伐纣灭商的大业。姜子牙的丰功伟业在演义中更是被神化,这也使得他更能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熟知传颂。
对姜子牙的信仰也影响到婚嫁习俗,相传周武王的叔父姬仲是个战功赫赫的人物,但他在家常常被妻子欺负,为此朝中大臣都笑话他。周武王就悄悄到叔父府上查看,见叔父给皇婶下跪请安,武王气愤就下旨叫官员携带妻子觐见,武王认为皇婶欺压皇叔将她斩首示众。砍头时,姜子牙拿一块白布在她头上一按,迅速染成红色,周武王就用红布警惕那些虐待丈夫的女子。为了记住这个教训,后世女子出嫁头上都要盖上红布。
姜子牙这个人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但是真正的他并没有封神演义中描述的那么神奇。在封神演义里面,姬昌背着姜子牙,但实际上,姜子牙是坐着姬昌的马车走的。在《封神演义》这部作品里面,姜子牙这个角色被描述的神乎其神,然。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