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这是不是又被削了?这是中朝、外朝制度出现的一个大前提,利用这次改革,汉朝皇帝的皇权,得到了空前提升,相权则被削弱了。什么是中朝、外朝?设立原因是什么?1、中朝又被称为内朝。汉武帝是个喜欢折腾的皇帝,那么,司空这是不是又被削了?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纵观我国历史,丞相(宰相)这种制度到汉初至武帝时为鼎盛期.这个时期的宰相权利最大!在秦统一中国、实行丞相制度后,相权日强.到西汉初期,宰相的权力更是迅速膨胀,并很快达到鼎盛时期.丞相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所不管,与当时的皇权基本上处于平等状态.萧何、曹参等一批名相出现,在西汉的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就在君相“坐而论道”之时,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由于相权的膨胀使皇权受到威胁,皇帝便想办法制约相权,宰相也就很快迎来厄运.仅西汉初期到汉武帝时期的百余年间,相权虽然很大,但宰相被杀的也达30多人.而且在汉武帝之后,由于加强了皇权,抑制了相权,相权就再也没有翻过身来.可见,宰相制度的萌芽和创立时期虽然很长,但它的鼎盛时期却很短暂,不足百年.在宰相制度走向鼎盛的汉朝,宰相已从一相发展到三公.其演变的特点是:(1)宰相人数多变.从西汉前期1人,到西汉后期和东汉时三公皆为宰相.(2)办事机构庞大.汉朝设丞相府(相国府),三公并相时期,宰相办公处称为“三府”:丞相府、大司马府、大司空府.最后改定为太尉府、司徒府和司空府.西汉丞相府属员多达300多人.(3)职责权限大.西汉时期宰相的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几乎参与所有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还掌握选用官吏、总领百官朝议和奏事、执行诛罚、主管郡国上计与考课、封驳与谏诤等权,还有一定的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在两汉时期,宰相涉权之广、职权之重,是后代宰相无法比拟的.(4)出身杂.由于两汉选官途径广泛,宰相出身也杂,从布衣到宗室,各种出身都有.(5)相权开始受到皇权的制约,其主要措施就是提高尚书台地位.
魏晋至宋为调整期.两汉时期,由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迅速暴露,宰相制度很快便进入调整期.调整的核心是,皇权不断集中,相权不断被分割.但不同的君王有不同的特点和喜好,控制相权也就有不同的办法,因而宰相权力时而强化,时而又被弱化.第一次调整开始于汉武帝时期内外朝的设立,皇帝开始靠身边的心腹办事机构控制相权,但心腹办事机构日渐坐大后,又形成一个实际的行政中心,分割甚至取代了相权,最后形成了互相消长的内外朝.在进入调整期后,宰相制也屡有变化,最重要的是多相并存、三省出现.曹魏时,凡任录尚书事、尚书令及尚书仆射者,便成为宰相,执掌政柄,但这时的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在名义上仍不失为宰相之号.至两晋时期,中书监、令便取代了宰相的职位.宋齐梁陈并相沿袭.这时所谓宰相,除录尚书事、尚书令、仆射及中书监、令外,还有侍中.北魏、北齐时,因魏晋以来的门下省逐渐发展起来,侍中权柄尤重.后周改制,以大冢宰为宰相,不久又置左右丞相.隋朝废三公,三省长官为相,称为“真宰相”.唐朝前期确立三省制,中后期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制.唐朝是宰相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宰相机构之变化与宰相名称之多变均较复杂.三省制度是在魏晋南北朝和隋朝时期逐渐形成的,到唐朝才真正得以确立.在唐代的中枢机构中,真正握有实权的是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尚书省是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其长官称尚书令,左、右仆射为之副.中书省是秉承皇帝意旨掌管国家机要大事、发布政令的机构,其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凡朝廷有军国大事,则中书出令(决策),门下封驳(审议),尚书受而行之(执行).所以人们也简称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机构.又因尚书省下设有六部,故习称“三省六部制”.唐初右仆射加“知政事”身份,参加政事堂会议,也是宰相.中书令迁右仆射,不加“知政事”亦为宰相.李世民继位后,尚书省的左、右仆射与侍中、中书令均成为宰相.从贞观元年起,以他官预宰相事便经常出现.一是以资格较浅的官员加“参议朝政”、“参知机务”、“参知政事”、“专典机密”、“参议得失”等名号而预宰相事;二是给一些资格较老的元勋功臣加“平章事”或“同三品”名号,使其可以继续预闻宰相事务.宋朝正副宰相同设,多相并行,编制也不固定,目的是分散相权.北宋沿袭唐代后期制度,设置中书门下省.在北宋前期,中书门下的长官为正宰相,亦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宰相称“参知政事”.后来参知政事与正宰相基本无差别,使正宰相事权更为分散.宋太宗后,一相四参或二相二参是常事.
元至清末为衰落期.因为宰相制度无论怎样调整,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都无法得到彻底解决,所以从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金朝罢中书、门下两省,实行一省制,以尚书省总揽政务.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明洪武元年设左、右丞相,丞相之下设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等职,为其属员.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擅权挠政为名,杀中书省丞相胡惟庸,废丞相,使六部直隶于皇帝.废除宰相制后,相权被分于六部,国柄则集于皇帝一身.明成祖时,在洪武年间设立殿阁的基础上正式设立内阁.阁臣权力虽比宰相权力小得多,但人们还是习惯把阁臣看成宰相.清朝从三院长官到内阁大学士,再到军机大臣、总理大臣、内阁政务大臣,宰相权力日趋淡化,皇帝集权则达到极点.而随着清王朝的灭亡,中国古代的宰相制也终于走到它的历史尽头.
1.主要在汉朝和唐朝。汉唐两个朝代,汉朝相权和君权并重,唐朝被分化但是相权仍旧很强。宋朝后宰相权力逐渐被消弱。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
2.汉初至武帝时为鼎盛期。在秦统一中国、实行丞相制度后,相权日强。到西汉初期,宰相的权力更是迅速膨胀,并很快达到鼎盛时期。丞相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所不管,与当时的皇权基本上处于平等状态。
3.魏晋至宋为调整期。隋唐以后,相权被分割,由多人担任丞相处理朝政,且任期有限。尚书省的左、右仆射与侍中、中书令均成为宰相。从贞观元年起,以他官预宰相事便经常出现。一是以资格较浅的官员加“参议朝政”、“参知机务”、“参知政事”、“专典机密”、“参议得失”等名号而预宰相事;二是给一些资格较老的元勋功臣加“平章事”或“同三品”名号,使其可以继续预闻宰相事务。宋朝正副宰相同设,多相并行,编制也不固定,目的是分散相权。北宋沿袭唐代后期制度,设置中书门下省。在北宋前期,中书门下的长官为正宰相,亦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宰相称“参知政事”。后来参知政事与正宰相基本无差别,使正宰相事权更为分散。宋太宗后,一相四参或二相二参是常事。
4.元至清末为衰落期。
在古代的时候,那些没有背景靠自己实力当上官的,那简直就是整个家族的荣耀,如果他足够幸运的话,能够当个大官,比如丞相,那这个家族也跟着飞黄腾达了。宰相可以算是朝廷除了皇上最大的官了。不过,每个朝代不一样,宰相的权利也不一样。宰相在我们心目中,这个官可以算是很大的官了,但是在唐朝宰相只属于三品官,这个官虽然大,但不是最大的,那一品二品是什么官呢?
正一品,中国古代历史上官品等级的最高级别。古代官职分为九品,由正一品到从九品,共计十八级。对于古代历史上的文臣武将来说,正一品的官职,自然是梦寐以求的目标。当然,不管是在唐朝、宋朝,还是明朝、清朝,正一品的官职,本身就是非常稀少的。特别是本文所要说的唐朝,正一品的官职,真的可谓屈指可数。在唐朝时期,很多实际上行使宰相职责的官吏,往往都没能在生前获得正一品的官职,有的是在去世后才被追赠一个正一品的官职。
唐朝实行的三省六部制,在李世民那个时候,三省的长官虽然只是当时的正三品级别,但这些人可以进入朝堂,讨论国家的机密大事,所以当时的三省长官其实执行的就是宰相的职权,他们也是当时政府实权最大的宰相。等到了唐玄宗前后时期,三省的长官宰相权利慢慢被平章事取代,三省的地位被打破。
因为汉武帝迷恋皇权,不想让相权来分走自己的权力,因此才将宰相分为三公制,此举加强了皇权,对后世的稳定统治有着极大影响。
司马,西周始置,负责军政与军赋,为朝廷大臣,常统率六师或八师出征。《毛》传:“程伯休父始命为大司马”诸侯国与卿大夫也都设有“三有司”。春秋时诸侯多设置,宋有大司马、少司马。楚有大司马、左右司马,其职位仅次于令尹。卿大夫亦有司马或马正,为武职。战国时魏、燕有司马、楚有左右司马。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
司徒,主管征发徒役,兼管田地耕作与其他劳役。《鼎》:“令女(汝)作司土,官司籍田”。《曶壶》:“作冢司土于成周八堆”。《免簋》:相传尧、舜时已经设置,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夏、商、周时期,朝廷都设有司徒官,为六卿之一,称为地官大司徒,职位相当于宰相。春秋时列国也多设有这个职位,有以官职命氏的,就成为司徒氏。
司空,负责金文都作司工。现存《周礼》已失去“冬官司空”部分,仅存《考工记》一篇,故司空之职守未详。宋国因武公名司空,曾改名为“司城”,西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性质已与前司空不同。哀帝恢复御史大夫之名,不久又复为大司空。东汉光武帝置大司空,旋去“大”字称司空。
扩展资料
西汉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见三有事)。
以上就是司空这是不是又被削了的全部内容,便成为宰相,执掌政柄,但这时的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在名义上仍不失为宰相之号.至两晋时期,中书监、令便取代了宰相的职位.宋齐梁陈并相沿袭.这时所谓宰相,除录尚书事、尚书令、仆射及中书监、令外,还有侍中.北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