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不服马超?01、关羽觉得马超刚刚归降,还是个外人其实马超在投降刘备不久之后,便被刘备封为了左将军,由此可见,马超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也仅仅只是次于关羽而已,甚至要比张飞的地位还高一些,所以关羽也是特别的不服气。那么,关羽不服马超?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说起蜀国五虎上将的大名,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黄忠个个都是当世名将,无数君主都梦寐以求的武将。其中关羽不然不用多说,武圣之名早已威震华夏,而西凉锦马超,都说金吕布银马超,作为三国之中实力仅次于吕布的武将,其实力可想而知。但是据说关羽好像一直都不服马超,那么他们两人中谁的武艺更高呢?
关羽,以忠义闻名华夏,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五虎上将之首的他其威名震惊华夏。
马超,少年英雄,勇猛无匹,作为三国中仅次于吕布的战将,潼关之战以山猛森后归于刘备麾下,曾经杀得曹操割须弃袍,其实力可见一斑。
关羽为何不服马超呢?一方面两人还未交过手,以关羽的傲气,自然不会对一个如此年轻的小将服气。另外马超年少轻狂,行事难免有些放荡,多次直呼主公刘备的表字,让关羽心有不满。
至于两人的武艺,由于二人没有交过手,我们只能对比一下两人的战绩。
首先是马超。与张飞大战大战二百回合不分胜负,而张飞是三国中唯逗亩一一个能和吕布战上一百合而不败的人。与许褚大战二百回合,虽然许褚未败,但是颓势已现,马超却还游刃有余,而许褚可以同吕布战三十回合而不败。与典韦从早上打倒晚上,不分胜负。
我们再来看看关羽,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大多都是几招就解决了问题,但是其实关羽这些战绩其实都是有水分的,关羽自从得了赤兔马,可谓是如虎添翼,赤兔的速度优势,再加上关羽杀这些人都是突然袭击,别人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人头落地了。
因为当时穗敬姿马超才刚刚投靠刘备,并没有为刘备立下猜绝什么功劳。而这样一个人却直接当上了五虎上将和自己平起平坐稿局,关羽心中肯定感到不服
说起关羽,我们都知型吵道他是非常的孤傲的,他不服马超,而且也看不起黄忠,是后来他却对马超的态度转变了。从之前的不服到比较的看好他,那为什么关羽会对马超由之前的看不起,到最后的接受他?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首先,最初的时候,关羽不服马超是因为他一投降,刘备就给了他很高的官职,甚至比自己还高,所败租答以说他才会不服马超这个人。但是后来的时候,马超的地位赶不上关羽了,所以说关羽就没有必要和马超相比较了。然后就是诸葛亮曾经给关羽说过马超的能力不比他,所以说他没有必要为了这一点小事就看不起人家,这样一说,关羽就明白了。
而且马超还是世代名家,他的祖先马援是一个非常受人敬仰的名将,就连关羽那么自傲的人都非常的欣赏这个将军。所以说关羽就算看不起马超,但是人家确实是名将之后,能够担得起五虎将,所以说他也不能够说什么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马超投降之后一直跟随着刘备打仗,立下了很多的战功,而且已经成为刘备手下非常重要的一个军队了察慧。
其实关羽的心中再不满,也不能够说什么,因为如果那样的话,他就是纯属在制造麻烦,会惹得大家非常厌烦,毕竟马超立了战功又不是没有立战功。关羽虽然说比较的自傲,但是他还是能够看得清形势的,所以他后来就没有表示过对马超的不满。
关羽没闷闷有不服马超,关于敬罩铅真正不服的人是黄忠,因为他觉得黄忠太亮好老了,而且论身份地位,以及人际关系黄忠是最差的一个,所以关羽很不服气
黄忠和马超都不服
不服黄忠的原因如下:
原文:云长问曰:“那五虎将?”诗曰:“关、张、赵、马、黄是也。”云长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碧铅高为悔尺伍!”
不服马超的原因如下:
关羽人在荆州,却发书要与马超一战,最后被孔明几句好话打激滑发了。
关羽简介:
关羽(?—220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人。东汉末年名将。
汉末亡命涿郡,与张飞从刘备起兵。刘备得徐州后,使关羽行太守事。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东进,击破刘备,关羽被俘,遂随曹操于官渡迎击袁绍军,刺袁绍大将颜良于万众之中,封汉寿亭侯,不久辞归刘备。后随刘备依附荆州牧刘表。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入荆州,刘备率众南逃,关羽与之共至夏口。及曹操败于赤壁,刘备收江南诸郡,任命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刘备西定益州,使关羽镇守荆州。建安二十年(215年),关羽尽逐孙权所置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吏。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拜为前将军,围攻曹操将征南将军曹仁于樊城,时值汉水泛滥,左将军于禁所督七军皆被淹没,又斩将军庞德,自许(今河南许昌)以南往往遥应,威震华夏。
以上就是关羽不服马超的全部内容,第二,正史中虽然也有类似关羽不服马超的记载,但是描述和演义有很大不同,《三国志》记载: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压根就没提关羽说要入川和马超比武一事,只是特意写信问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