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相貌描写?2. 马昌钰版狄仁杰:马昌钰版狄仁杰被描述为更加刚毅、稳重,更注重推理和细节。他的表演也被认为是非常精湛的,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 孙承政版狄仁杰:孙承政版狄仁杰被认为是更加接地气的形象,那么,狄仁杰相貌描写?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狄仁杰
狄仁杰(630-700)
生于唐贞观四年(630年),卒于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
狄仁杰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祖父狄孝宽败知绪,任贞观朝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任夔州长史。狄仁杰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慎消,出任汴州判佐。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杰被吏诬告,阎立本受理讯问,他不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发现狄仁杰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难得人物,谓之“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推荐狄仁杰作了并州都督府法曹。在此任内,狄仁杰通晓了吏治、兵刑等封建典章和法律制度,这对他一生的政治活动都有重大影响。
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年),狄仁杰升任大理丞,他刚正廉明,执法不阿,兢兢业业,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到1.7万人,无冤诉者,一时名声大振,成为朝野推崇备至的断案如神、摘奸除恶的大法官。为了维护封建法律制度,狄仁杰甚至敢于犯颜直谏。仪凤元年(676年),武卫大将军权善才误砍昭陵柏树,唐高宗大怒,命令将其杀死。狄仁杰奏罪不当死,唐高宗疾言厉色地说:“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狄仁杰神色不变,据法说理:“犯言直谏,自古以为难。
从收视上散猜袭来讲
梁冠华更成功
可是开山之兆弊作第一部太经典了才会有人接拍二三部
所以还是很难说
梁冠华演得很好也符合人物性格
威严 睿智冲兄
美中不足就是有的场景太玄了
郁闷,都说几句就行了,找个地方做庆复制下来的东西,都不知道回答问题的各位看没看……简单的说吧,楼主也看的简单点……
历史上真有狄仁杰这个人,他在唐朝高宗时期发迹,因为英名的决断而名闻朝野乡里。武则天坐拥皇位之后狄仁杰受到重用,为唐朝中兴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一生廉洁,拦态忠心侍唐,前期不因官位低等而阿谀奉承,后期不因权高位重而弄权朝野,成为一代明相典范。武则天当权后期病故,武则天大泣,曾闻简胡源几日不曾上朝理政,哭曰:失狄仁杰,超堂空也。
孙承政版狄公更接地气,另外此86版狄仁杰断案传奇电视剧从构架上布景环境取景上更符合百姓心目中的唐代生活样式毁颂,感觉老百姓就应该是这样生活,哪昌再有孙老师的独到演技很是拉人眼球,好!但也不否认马昌钰老师的精湛李余扒表演也很不错,都很喜欢,我都看了好几遍,而且常常误以为自己回到唐代,梁冠华版虽也很喜欢但内心我还是喜欢更为乡土气浓一些的老版。
1. 描写狄仁杰正直的事例
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
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如《狄公案凳巧》。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更是以此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
荷兰汉学家高罗佩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开始接触中国通俗,偶获一本《狄公案》,被深深吸引,于是将其翻译为英文,于1949年在东京出版。高罗佩只翻译了这本书的前30回“三大奇案”即古本《狄公案》部分,后34回疑是另一作者参考《武则天外史》或《则天外史》在古本《狄公案》后续加的(未写一案,主要情节可谓“秽乱春宫”,格调低下,所以他没有翻译)。
译本出版后,许多读者要求高罗佩搜寻同类的中国翻译出版,高罗佩深感此举殊为不易,因为“要找到一本同时适合现代中国人和西方人口味的此类相当困难”(引自《大唐狄公案》作者自序),于是他着手重新创作狄仁杰断案的故事,共写了16个中长篇和8个短篇,在西方风靡一时,不断再版。《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在上世纪80年代初被介绍到中国,由陈来元等人译为中文,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2月出版,2006年3月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再版时更名为《大唐狄公案》。
以上就是狄仁杰相貌描写的全部内容,第四,狄仁杰敢于诤谏。狄仁杰较真的时候,不鸟唐高宗,也不鸟武则天。武则天晚年的时候,武三思和武承嗣都希望被立为太子,这时候包括狄仁杰在内许多大臣全力反对,但是别人都用一些华而不实的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