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的一张文化名片。在有关少林武术的缘起问题上,长期以来,社会上广泛流传着“少林武术起源于达摩”的说法,那么,这一说法究竟是演绎而成的故事,还是历史事实呢?
达摩画像
达摩渡海至中国
据记载,当年达摩渡海来到中国,首先到达的是南朝刘宋境内的南越(即今之广州),随后又应梁武帝的邀请来到南京。梁武帝萧衍是位多才多艺、学识广博的皇帝,政绩上也有所作为。他对佛教的信奉、虔诚,历史上也是出了名的,可谓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比如,在梁武帝当政期间,他大力倡导佛教,自己抄写佛经、钻研佛经不说,还不惜动用大量财力、物力建造极其富丽奢华的寺院。在他的带动下,当时造寺建塔之风非常兴盛。不仅如此,好佛的梁武帝本人还先后主演过几次脱下龙袍,换上僧衣,舍身出家,再让朝廷大臣出巨资将其“赎回”的闹剧。当他听说达摩来华后,马上派专使前往迎接。
梁武帝画像
梁武帝出于对于佛的笃信、恭敬,大概极想得到来自天竺佛国达摩大和尚的肯定。因此,他在和达摩见面后就迫不及待地问道:“我广造寺院,度众人为僧,还常写佛经、造佛像等等,有何功德?”很显然,梁武帝所期待的是达摩一番恭维话。
如果一定要论关系,那么他们都是修行人,掰扯一下实际关系,达摩祖师属于现实生活中的人,是仏祖32代弟子,菩提祖师则是《西游记》中的虚构人物,是编造的,如果溯源,应该来源于仏祖座下十大弟子之一,以“解空第一”。
谁知道这位初来乍到的外来和尚并没有按梁武帝期望的那样说,而是冷冰冰地直截了当回答他“并无功德”四个字。一生自以为信佛、崇佛,甚至要把身子骨也捐给佛门的梁武帝心想:我对于佛教所做之事国人皆知,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你竟然说我并无功德?所以他老大不快地继续追问:“为什么没有功德?”
梁武帝与达摩交谈的画像
达摩一苇渡江
达摩一苇渡江画作
什么叫“一苇渡江”呢?据说达摩当年来到波涛汹涌的长江边时一时找不到渡江的船只,于是就在江边折了一根芦苇,把这根芦苇抛在江面上,然后脚踩芦苇乘风破江渡过了长江。现在的少林寺,尚有一块明代刻制的达摩“一苇渡江”的石刻画碑。画面上的达摩大眼睛,一脸的络腮胡子,拱手站立在芦苇上随波渡江。
达摩祖师十月五日生,姓刹帝利,初名菩提多罗,后改为达摩多罗,达摩祖师为禅宗始祖,又称初祖,菩提达摩大师,达摩,或仅称菩提。达摩祖师系天竺香至王之第三个儿子,于我国梁普通元年泛海至广州,渡江北上,到了现今之嵩山。
达摩一苇渡江的石刻画碑
其实,“一苇”这个词源自《诗经·卫风》,其曰:“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这里的“一苇”,按照唐人孔颖达的解释,是指将许多芦苇绑扎在一起,如同竹筏一样,并非一根芦苇的意思。但等到达摩传武少林的故事形成后,“一苇渡江”也就自然而然成了他凌波登渡的卓绝轻功。
据历史记载真有此人,但是吃下了毒药还不死的说法是夸张的,他也就是一个佛法懂得多的一个高僧而已 东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于洛滨,葬熊耳山。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授权转载自《中华武术》杂志
大名鼎鼎的达摩祖师在历史上确实是存在的,关于他的传说有很多,充满了神秘色彩,至今都无法有一个令双方都能够信服的结论。根据很多民间的传说,达摩祖师确实拥有着盖世武功,开创了许多棍法,还撰写了《易筋经》。虽然在很多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