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读《三国》,总是被其中的侠肝义胆、神机妙算、利欲权谋所深深吸引,那时候迷恋的故事是关羽温酒斩华雄,诸葛亮草船借箭、陆逊火烧连营,无数次在心底感叹:古人怎么这么聪明、神勇。
30岁再读《三国》,读到的是:胆识、坚韧和气度。并开始反思:真正的战争是凶险的、残酷的,哪来这么多的气定神闲、羽扇纶巾……就是再怎么运筹帷幄,也有人算不如天算的时候,稍不留神小命不保,局势始终都是充满变数的,有的只是灰头土脸、九死一生……
其实,《三国演义》是一本非常有智慧的书籍,在这本书里不但有各种层出不穷的计谋,也有对于人性的剖析。它既讲述了一段苍茫恢弘的历史,也描绘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很多人说,三国有什么好看的?不就是一群人。
十八路诸侯会盟时,加上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刘备和实力最强的董卓以及有些没去参加会盟的,一共是二十多股力量,为什么最终只留下了三股,凭什么是这三股,能看懂三国的人都很聪明吗,除了少数偶然的因素,这三股力量确实都有其过人之处。
曹操敢率兵讨伐兵力十倍于自己的袁绍,也证明其胆识,面对如此玄虚的兵力差距守城尚且困难,他却要率兵讨伐,在历史上除了曹操,估计也没有第二个人敢这么干了,所以曹操成就了霸业,作为一个有雄心的领导者,曹操当时也是非这么做不可的,当时袁绍已经称帝,曹操如不兴兵讨伐,他手中的天子将没有任何价值,而当时曹操在诸侯中的实力一般,没有天子这张牌,要成就霸业则是难上加难,而且天子在手,出师名正言顺,可以放手去干,几乎没有后顾之忧,其他诸侯此时是绝不会去偷袭他的许昌老巢的,因为当时局势乱得还没这么明显,名义上依然是大汉的江山,其他诸侯就算想自立也怕背负篡汉的骂名,他们顶多在心底盼望曹操和袁绍两败俱伤。再说如果曹操此时不出兵,等袁绍根基一稳,他定会抽出手来第一个消灭曹操,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
孙权的胆识也是不一般的。面对曹操的百万大军压境,要是旁人早吓得尿裤子了,连一些能力超群的东吴老臣都主张归降来获得一个保命的机会,要他学习刘崇。可孙权偏要压上全部的筹码搏一下这个微小的胜算。刘崇有富饶的荆州九郡,孙权只有江东六郡,还是在曹操夺取了荆州后,一个降一个选择拼死一战,可见孙权乃非常人尔。
如果你聪明的话会从三国演义中领悟到很多:人的天性,历史小知识,某些历史演变规律,古代战术战略,是本不错的书,能收获多少看你自已的,看书我觉得不如听书省心省力省眼。
最后说气度。又得说到孙权,他十八岁统领江东,当时东吴文有张昭,武有周瑜,他本可以像后来的阿斗一样做一个甩手掌柜,高枕无忧的自己享乐,但是他没有,他选择的自己肩负起责任。当时的孙权没有半点功绩,而东吴的老将个个功勋卓著,他们除了表面上对孙权恭敬心底肯定不把孙权当回事,江山都是他们打下来的。但是孙权又是一个有远大抱负极有主见的人,他虽然知道自己打仗不如周瑜,治理内政不如张昭,但是他知道作为一个主公该拥有怎样的气度。周瑜打了胜仗不先来向他汇报没关系,对劝他降曹做亡国奴的张昭也依然重用,估计周瑜当时坚定的信念是:你们狂点我装作看不见,我始终待你们如初恋。很多时候都是在逆着自己的天性在做事,考虑的都是利弊。
曹操手上也是有一大批能人,文有郭嘉、荀彧等,武有许褚、徐晃等,那都是天才型的文臣武将,凭什么被曹操管理得服服帖帖?首先,他们为什么愿意屈居人下不自己单干创一番事业呢,因为他们虽然在某一方面是天才,但当领袖需要的是综合素质,你打仗再厉害,没有全局意识也是走不远的,打仗吕布厉害吧,当时如果他排第二估计找不到人排第一了,但他单干后却落得一个惨败的后果。天才们自己也明白这个道理,因此终其一生的目标也就是跟随一位明主,显然曹操就是。越是天才型的人物越需要气度管理,袁绍手上不是没有能人,像许攸、田丰都很牛逼,只是袁绍没有这么大的气度来包容他们从而使他们的才能没有被充分利用。
你这种说法有失偏颇,不能说一个时代的人智商都高,你觉得三国时期的人聪明的原因是那个时期出了很多的军事家,他们神机妙算,可是,你也得想,没有哪个时期有像三国这样对战争详细的记载,包括一小次冲突都记载得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