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三国时期的亡国之君,除了被司马昭赶下台曹魏阵营中的曹髦,剩下的就还有蜀汉的刘禅与东吴的孙皓了。刘禅虽为与孙皓一样,都是出城投降了晋军,而且在被软禁之后,还得了一个乐不思蜀称好,但奇怪的是,刘禅虽然看似昏庸,但却没有什么蜀汉的百姓咬牙切齿的恨他,相反孙皓当时却是众叛亲离,刘禅好用吗,就算他不投降,百姓也要造反把他给推翻了,直到今天,依旧有人对他的行为感到不耻,同为亡国之君,两人之间的差距真有这么大么?
当然,也并不是说刘禅就没有什么缺点,刘禅在位期间,对宦官黄皓十分宠幸,后世甚至认为正是因为刘禅听信了黄皓的谗言,在蜀汉尚有实力的情况下,就主动对大晋投降,因此让人感觉刘禅十分软弱。但除此之外,刘禅没有因为当上皇帝而骄奢淫逸,而是从善如流,当时他想多选妃纳后,充实皇宫,就因为董允劝他说古代天子也不过十二个嫔妃,于是他就没有再纳妃了。但孙皓就不一样了,只要大臣的女儿超过十五岁就要让他挑选,只有他看不上的才能嫁给别人,因此后宫嫔妃多达上千人,荒淫无度可见一斑。
也正是因为他的不抵抗运动,他也获得了最好的亡国待遇,在历代的亡国之君中,他的待遇、地位、结局都算是比较好的。如果要评价曹奂的话,应该用平淡或者平庸来描述吧。东吴:孙皓 孙皓是东吴的最后一位君主。孙权死后,东。
不仅如此,刘禅对诸葛亮一生的敬重,不因刘备托孤时让诸葛亮手握重权而排挤甚至制约他,反而多加敬重;诸葛亮死后,蒋琬接过诸葛亮的衣钵,刘禅依旧没有对蒋琬多加指责;甚至于自己宠信的宦官黄皓与姜维不和,他也没有一味维护黄皓,而是让他给姜维赔礼道歉,可见刘禅执政期间虽然没有特别明显的文治武功,但至少他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瞎参合,相信自己的臣子。反观孙皓,他上台之后扶持自己的亲信张布等人,更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将孙休的皇后与儿子们一并杀害,相比之下,同为亡国之君,刘禅更像是一个真正的帝王,而孙皓则更像是小人一朝得志。
首先刘禅继位,诸葛孔明没有放权。东征西伐是诸葛亮的决策,也是刘备三顾茅庐之后定的夺取天下的方针策略。随着环境大势的变化,刘禅没有自主权,诸葛亮也没有随大势而变化,也就是说战略上没有变化,没有随大势而改变战略。
最为关键的是,刘禅虽然仁义,但实际上并不软弱,要知道当时邓艾来到成都前,刘禅选择投降,绝对不是为了保全自己,要知道历代帝王,一旦受降,最好的结局就是软禁,稍有不慎可就要丢了性命的,反倒是入朝为官大臣们不过是换了一个主子罢了,并不会伤筋动骨,而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攻城略地后也不会大肆屠杀平民百姓,因此,刘禅在尚有一线生机的情况下,为了成都城中的百姓,毅然决定投降大晋,这本身是极有气节的表现,可见刘禅的仁义确实是贯彻了他的一生。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之所以还能做那么久的帝王,所凭借的是:蜀汉地理位置易守难攻;残存的蜀汉将领;刘禅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时间回到了三国时期,那是个波澜壮阔的年代,各路诸侯逐鹿中原,给后世留下了珍贵的财富。比如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