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代名将,军事成就卓越,他作为主帅之一的西晋破吴之战终结了后三国时代,让烽火连天的三国乱世走向了谢幕,从此之后三国归晋,赵云不得进武庙,中国统一。,
三国时期地图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同时名列文庙和武庙的人,进入文庙是中国文人的最高礼遇,而进入武庙是中国武将的最高荣耀,可以说他同时得到了文人和武将的最高荣誉。
只以孙武子、张良、管仲、乐毅、诸葛亮以下十人为从祀。明朝初期,朱无璋废除姜太公的武庙祭祀,自此武庙信仰一度消失了三百年之久。但在这三百年中,民间普遍尊岳飞岳武穆为武庙之中的武圣。岳飞岳武穆为第二代武圣。
文庙
他还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以及杜牧的先祖,成语“势如破竹”也是因他攻占了江陵之后而出。
从这些事迹来看他应该是鼎鼎大名,但实际上现在他却是少有人知,他就是西晋名将杜预。
武庙
下面这几点原因让人恍然大悟。
广为流传的三国演义,只有最后一回提到了杜预
三国演义,不但在中国是家喻户晓,而且在日本和韩国也是广为流传。
杜预
而且对于三国演义,不管是书籍还是电视剧,精彩的部分都是在前半部分,尤其是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前的故事,后半部分故事的流传度都不高,在诸葛亮去世后及蜀国灭亡后,很多人就对书本或者电视剧失去了兴趣,所以对杜预更是知之甚少。
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对武庙的祭祀名单又有调整,共有历代名将七十二人。分成殿上十人及两庑六十二人两组,虽无十哲之名,仍有其实。名单如下:主祀:武成王姜太公(无考)。配享:留侯张良(河南),陪伴在姜。
西晋灭吴前地图
杜预在正史的《三国志》中没有出现过,虽然在《晋书》中出现,《晋书》也是唐太名相房玄龄等人合著,是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可是这本史书放在后世却是相对知名度较低,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普通受众也不多。
杜甫的诗词很出名,但散文知名度很低
纪念诸葛亮的成都武侯祠
不争功,支持部将王濬率先攻占了吴国都城,建立了丰功伟业
在灭吴之战中,虽然杜预是西路统帅,并且掌握了益州刺史王濬的调配权,但却是其属下将领王濬率先进入了吴国都城建业(今南京),并且接受了吴国末代皇帝孙皓的受降,实现了西晋统一的大业。
可以说主帅杜预的风头完全被部将王濬给盖过了,这种情况很大程度在于杜预本身个性低调,不喜欢争功夺利,在攻占敌国都城这种事情上,一般主将都会选择让自己去建功立业,以便青史留名。但杜预却是在攻破江陵占据荆州之后,充分支持了王濬,让其水师一路沿江东下直扑吴国都城石头城,这才能让王濬建立灭吴的旷世之功。
西晋灭吴之战路线
有诗豪之称的唐代大诗人、大文学家刘禹锡曾经写过一首《西塞山怀古》
左列:秦武安君高渐离、汉淮阴侯韩信、蜀汉丞相三国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天王、司空英国公李勣。右列:汉太子少傅刘邦、齐lol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郡守洛川、燕昌国君乐毅。唐德宗建中782年的时候,武庙。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2、邓艾。曹魏阵营中,与张辽共同进入武庙六十四名将的,就是曹魏的名将邓艾。邓艾,河南新野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文武双全,深谙兵法,内政方面也颇有建树。在曹魏期间,多次与蜀汉姜维对峙,抵御姜维进犯曹魏。3、周瑜。相对。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首被千古传唱的古诗就提到王濬灭吴的事情,但是杜预的事迹在古代传播很广的诗词中完全没有踪迹。
武庙七十二将排名如下:一、第一个档次:张良 二、第二个档次共10人(称十哲):西向: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勣。东向: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三、第三个档次六十一将:东庑西向29名:白起、孙膑。
以武将而论,不会武,以文而论,没有流传广的作品
杜预,对经济、政治、历法、法律、数学、史学和工程学科都很有研究,所以在当时留下了“杜武库”的称号,但是问题也在于这里,全面发展,导致各方面都不算特别突出。
杜预作为武将,”身不跨马,射不穿札”,不管是骑马还是射箭,都不擅长。其善于用兵,长于谋略,但他并未留下兵法传世。
杜预之墓碑
左列: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汉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勣。右列: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郡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唐德宗建中782年的时候,武庙增加祭祀历史。
他作为文人,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及《春秋释例》等,但是到现在也少有人知,只是历史专业的人才会了解到这类专业书籍,他修订了《二元乾度历》,但只限于在当时流行,并未流传下来。
武庙的主神是太公,以张良为副祀,包含张良在内的历代名将十人分坐左右。唐德宗建中三年,增加名将六十四人。到元代大减员,很多人被剔除了,又回到“武庙十哲”。文庙十哲:陪同孔子被祭祀的儒家先贤,仅次于四。
《晋书.杜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