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提出:“一体三身自性佛”,这三身佛就是佛的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和百千万亿化身。但是很多人对这些并不完全知晓,包括有些佛家弟子和居士也不完全清楚。今天为了让大家更好的认识慧能的智慧,就先从三身佛的第一身——清净法身佛讲起。
禅宗师祖慧能法师认为,只要成了佛,一个人就具有这三身乃至十身千百亿化身。六祖创新之处在于突出“自性”。他认为“一体三身自性佛”,法报化这三身,都离不开自性。尤其是清净法身佛。
1、迷时师度,悟了自度。这句话的意思是:迷惑不解的时候靠老师指点,理解明白的时候自己解决 2、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这句话的意思是:佛法最重要的是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提得起。
六祖认为,禅最开悟的一句话,人性本质清净,如日月当空,但有时被密云所遮。修行就是要自破迷惘。
六祖认为,人性本质清净,如日月当空,但有时被密云所遮。修行就是要自破迷惘。
5、君子相见,目击道存。(《黄龙慧南禅师语录》释:禅宗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君子相见彼此目光相接,便已默然神会,悟解佛道。)6、不要在第三者面前批评他人,更不要在背后说他人坏话。聪明的人是不会放松自我的,他们。
即是说一切的世人,他的自性本来是清净的,所有的万法,都是从自己本性生出,怎麽说呢?当你想一切恶事的时候,就有一种恶事行为现出,若你心里思量一切善事,就有善的行为表现出来,所以一切善恶诸法是由你自性中生出来,这就像天常是清朗,日月常是明照,但因为虚空中有浮云,将太陽光覆盖,所以就上边明朗,下边黑暗,若忽然遇到一股风将云吹散,使得上下都明彻,清亮,那所有万事万物都会朗然俱现。慧能意识到,人性常浮游,就像天上云彩似的。只有把遮蔽我们的云彩扫除了,那我们的本心自性就会自然显现,恶行就会远离,善行就会自然跟随。
《坛经》中的原文这样说: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
其实说的就是明心见性,撇除内心积尘,然后一念成佛。
无论是六组还是王大师,都通过其思想告诉我们——你若有智慧就像太阳和月亮一样,虽有浮云遮蔽,但是丝毫不会损伤。反之,即便般若智慧常常明照,但若执著于外边的境界和浮尘,则被妄念的浮云覆盖自性,变得愚痴而得不到大智慧。假设你遇到明眼善知识,听闻真正的法,而把自己的无明烦恼及迷妄除去,则内外明彻犹如琉璃心一样,在自性中万法明朗,你就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也就像万里无云的天空一样,所以说:“心平百难散,意定万事吉,”心若平静时什么灾难也没有,意若定时什麽事都吉祥,人生最难的其实就是让自己一直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对待万事万物,宠辱不惊,淡定自若。能做到这些,其实已经是佛了。
清净的心或平静的心,就像睛天万里,可谓“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佛家说:”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慾断尽真福田。“你妄想心止了,贪念绝了,就能达到真正的富贵,你才是真正能获得尘世之幸福的人。有贪心的人到任何时候都是穷人,即使他很有钱,但并不知足,所以就生出贪心来,私欲就是自私和欲望,若是没有自私和过多的欲望,就是真正的福田,你能做到这样就是清净法身佛。
33、禅宗中有一句格言,"万物唯心造"。也就是说,心外无一物。心外的世界不过是人心折射出的世界,每个人看见的风景无不是虚幻,过眼即逝。人心如果执著世间万物,就会有千种折磨,万般烦恼;人心如果随缘任运,人就会处处自由,时时潇洒。
清净法身佛修炼到一定程度就会掌握善知识。什么是善知识呢?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名言警句摘抄 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坛经行由品》 2、心平何老持戒,行直何须坐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
善知识:自心皈依是皈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皈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皈依。
什么是自皈依?什么是不善心?
自心归依自性,自己能回光返照,这是归依真佛,什麽叫自归依呢?就是不要自性里存不正当的心,什麽叫不善心?就是恶心、嫉妒心,切记不要嫉妒他人,为什麽你愚痴呢?就因你生生世世嫉妒人家聪明,所以自己就愚痴了,嫉妒人有才能,那是因为你自己什么能力都没有,不如人,如果你的能力很强,还会嫉妒人家吗?
1、凡有追求,必定有烦恼。2、作事不怕不成,只怕无恒。3、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4、无明但是是本性中缘起之幻相。5、智者知幻即离,愚者以幻为真。6、犯错是平凡的,原谅才能超凡。7、只愁不作佛,莫愁佛不。
佛家对几种心理状态的分析——
谄媚心:不要有谄媚弯曲的心,一旦有谄媚之心,你的自我和本我就丢失了。
诳妄心:不要有诳妄自大的心,轻人心、慢他心:即轻视他人的心,和骄慢的心。
贡高心:即总觉得自己比旁人都高都大,觉得自己的一切都很有个性,超出常人,总是处于骄傲自满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