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周瑜古尸容貌复原图,周瑜和诸葛亮各为其主,根本没半毛钱关系。两人或许见过面,但那时候周瑜已是统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兵马的左都督,估计也没把诸葛亮这样刚出道的职场小白放在眼里。
这都怪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面把周瑜给抹黑了,周瑜这么厉害的一个人怎么可能会这么小肚鸡肠、斤斤计较甚至是被诸葛亮气成那样?
甚至还写到,弥留之际,周瑜还发出了&34;这样自愧不如、嫉贤妒能的叹息。到了今天,这句话已经是人尽皆知的形容强者和弱者不能共存的俗语。
罗贯中为了美化诸葛亮而刻意贬低周瑜严重扭曲历史造成的。为了美化《三国演义》第一男主角诸葛亮,罗贯中可说是耗费了心机。因为诸葛亮除了在刘备死后有些作为外,在此之前除了出使了一次东吴余下的事就是为刘备管管粮草足食足兵。
真实的周瑜,岂是这般心胸狭隘之人?
&34;
是的,周瑜的后人因为战乱几经辗转,遍布各地,罗贯中是为了故事的丰满,弱化周瑜,突出诸葛亮的聪明。
那么,周瑜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话说取得赤壁大捷后,周瑜率部乘胜追击,围攻曹仁,督战时右肋中箭,在死亡的边缘走了一趟。一年多之后,带伤作战的周郎在征伐途中旧伤复发,与世长辞,年仅36岁。
元代社会废止了科举制度,读书人没有了进身之阶,由此一大批满腹诗书的文人放弃了儒业,加入到市井文学的创作中来,使其创作日趋成熟。罗贯中,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不能否认,《演义》中的周瑜形象比宋元以来任何一部戏曲。
可能是周郎过于美好,以至于很多人很难接受所谓的&34;。
但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其主旨在于拥刘,奸臣曹操是刘备的反衬,英雄孙权是刘备的正衬,他们的存在,都是为了突出刘备的忠君爱民,礼贤下士。所以,周瑜的存在,便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智慧。在赤壁之战过程中,作者将周瑜的。
翻开正史,&34;子虚乌有,孙权的&34;倒是让人印象深刻:听闻周瑜的死讯,声泪俱下;见到瑜之绝笔,恸哭不已;瑜出殡时,又哭祭于灵柩前。
可开头我们说了,天下凡不是刘备集团的,都被罗贯中一棍子打死了。可老百姓喜欢啊,据说当年说书先生每每讲到《三国演义》,少长咸集,听得如痴如醉,神化了孔明,却委屈了公瑾。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还特意安排诸葛亮在周瑜死后说过一段话,&34;,也算为周郎挽回了一点颜面。
因为罗贯中要突出诸葛亮的大度和智慧,所以就故意黑周瑜。在《三国演义》中描述了无数个英雄人物,其中东吴阵营的周瑜则是诸葛亮的对手。在罗贯中的笔下,周瑜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他嫉妒诸葛亮的智谋,所以一直想除去诸葛亮。
如果说罗贯中仍有笔下留情的话,那便是让周瑜年轻了好几岁,并为他配置了两个举世无双的对手,威震天下的曹操,如神附体的诸葛亮,然后让他在&34;的较量中英年早逝,永远年轻。
黑化周瑜,当然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聪明绝伦、神机妙算。在三国演义中,周瑜与诸葛亮不停地斗智,但次次都是周瑜败,而诸葛亮赢。就连周瑜最后死,也是被诸葛亮气死的,这就是著名的三气周瑜的故事。第一气:诸葛亮智取。
或许只有一个词能形容周郎的一生,天妒英才。
也好,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
周瑜这一世英名,没有被自己毁了,竟然是被罗贯中给抹黑了。幸好也是走的早,要不然看到之后肯定是:&34;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