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不被换下去是不是损失就小了?长平之战如果廉颇没有被赵括替换,结果会怎样?如果赵军没有选择更换掉领廉,那么最终的结局很有可能就是秦军撤退,根本就不可能会出现这么多人被坑杀的局面。在这一年4月份的时候就选择进攻,在6月份的时候,秦军攻破赵军一个阵地,更是直接俘虏4个人。这种情况下也会让大家看到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故事,那么,廉颇不被换下去是不是损失就小了?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廉颇在长平之战中没被换掉,结局就是秦国退兵,因为廉颇的战法是以守为攻,以逸待劳,秦军久攻不下,自然会退兵。
长平之战如果赵国不换掉廉颇,会胜利吗?
长平之战前期廉颇虽有小败,但之后全力防守,秦国进攻受阻,秦国无奈,祭出离间计,而赵王中计,临阵换将,撤下廉颇,换上赵括,导致惨败。
那么如果赵国没有中计,还是继续用廉颇会是怎么样的结果,如果廉颇胜不了白起,那么白起也很难打败廉颇,因为廉颇采用的是坚壁清野,龟缩不出的战术,就算是战神也没辙,所以大概率是消耗战,最后秦国退兵。为什么这么说呢?
长平之战的背景
当时秦国攻打韩国,韩王献上党求和,而上党郡守冯亭献城与赵国,因为上党位置极其重要,为兵家必争之地,于是秦赵战争爆发。秦国这边是王龁带队,而赵国这边是老将廉颇,由于廉颇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相持甚久,秦军多次挑衅,廉颇就是龟缩不出,秦军毫无办法。
于是秦国使用虽然老掉牙但很管用的反间计,说秦军最怕的是赵括,不是廉颇,廉颇马上就要投降了。于是赵王中计,换了赵括为将,赵括不守反攻。而秦军暗地里以白起为将,最后大败赵军。那么如果赵国不换将,个人感觉战争还是会相持下去,至少廉颇不会大败,赵国有生力量不会遭遇灭顶之灾。原因有两个。
其一,长平之战前秦赵两国已经相持很久,如果换了白起马上能取胜,白起应该早就请缨出战了,因为赵国的战术问题,换谁都没有显著效果。
赵国依旧会输。当时两国之间的差距已经非常明显,无论是常规战力还是后备力量,赵国已经被秦国死死碾压,所以即便廉颇依旧在,赵国还是无法取胜。
其实长平之战即使不换掉廉颇,赵国也是打不赢秦国的,当然如果赵国能一直坚持廉颇以逸待劳的计策则有很小的可能会战胜秦国。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长平之战发生的过程,长平之战发生的时候廉颇已经打了三年的战争,赵国的国力已经被消耗很多,濒临弹尽粮绝之境,而秦国的国力还很繁盛。从两国的政治方面来看,虽然赵国和秦国两国都进行了变法。但是整体来说,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无论是经济还是军队都要比赵国好很多。
在军事方面,秦国的将士在秦国一直征战的过程中已经培养了极强的战斗力,所以对于攻击赵国而言,军事上作战能力秦国占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再好的战斗力如果一直疲于作战的话,很快也会被消耗。对于赵国,廉颇一直实用的就是固守的策略,所以如果赵国没有撤下廉颇的话,赵国可能会因为一直消耗秦国的战斗力,最后获得小胜。
在两国外交方面,秦国选择远交近攻,所有周边国家对于秦国还是有所忌惮,而对于赵国,处于赵国周边国家,看到赵国一直都没有被秦国攻下,很有可能会为了共同的敌人而选择帮助赵国,所以在这方面,赵国还是有些优势的。
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此战赵括率领的四十多万赵军几乎被秦将白起打到全军覆没。那么长平之战中如果赵国没有换将,廉颇对上白起,最后谁会赢?
秦赵长平之战中,即便赵国没有换将,很大可能也改变不了战败的结果。不过赵国如果没有用赵括换掉老将廉颇,损失将会减少很多,四十多万赵军也不至于被秦将白起斩首坑杀,最终落得一个几乎全军覆没的结局。
毕竟廉颇和赵括在长平之战中的作战策略不同,廉颇采取的是以守为攻的策略,即便屡次战败,也不至于全军覆没。而赵括为了达到赵孝成王反击秦军的目的,改守为攻,赵括的主动出击无疑是给了白起聚而歼之的机会。
白起的作战特点是以歼灭敌方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战必求歼,并且很善于野战。最终白起用计引诱赵军追击,进而分割包围,将投降的数十万赵军几乎全部坑杀,导致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单独和秦国进行全方位的对抗。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秦赵长平之战前上党之战的经过,以便解答本文主题。
秦赵上党之战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逐渐强大,加上对三晋的上党地区窥觑已久,于是在公元前280年(秦昭襄王二十七年),秦将白起攻打赵国,攻占了上党地区的光狼城(现今山西晋城市高平市区西南,注:上党郡原本属于晋国,三家分晋后,韩赵魏三国瓜分了上党,因此三国都占有部分上党地区,赵国的光狼城就属于上党南部地区)。
以上就是廉颇不被换下去是不是损失就小了的全部内容,首先,要说的是,这场战役赵国就算是不换廉颇,最后还是会失败,只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虽然赵括只是“纸上谈兵”,但是更重要的是,赵国的实力和秦国相比差的太远了。廉颇在的话,只是延缓了失败的结果。另一方面就是赵王的策略失误,如果赵王死守城门的话,秦国肯定是攻不下来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